FITURE魔镜创始人张远声“内涵”Keep IPO
435 [ 厂家供稿 ]

最近有消息说,两个月前刚完成 F轮融资的 Keep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在美上市,这也是 Keep加速 IPO的最快动作。尽管 Keep官方尚未最终确认,但据媒体引述内部人士称, Keep上市已是势在必得。

由于 Keep公开上市的消息,在互联网、科技和健身行业引起了热烈讨论。近日,科技界资深媒体人注意到,同样是科技健身赛道,但以家庭健身智能终端方式入场的 FITURE创始人张远声,在微博被大 V点名为" Keep"的评论中讽刺 Keep:"除了 keep不能容纳用户,其他的都不错"。

自2020年起, FITURE是一家活跃于健身市场的科技企业,尽管成立日期晚于 Keep,但也获得了近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融资势头同样强劲。尽管 FITURE和 Keep都押宝家庭健身市场,但两者的商业模式却是截然相反的。表面上看, FITURE是一款高档的健身落地镜,但实际上,在镜子内部也装有4 KLED屏幕、摄像机、立体喇叭和麦克风等交互式科技健身产品。它的业务模式类似于硬件+内容的双向驱动策略。该硬件自身可提供视频播放, AI智能交互服务,可纠正健身用户的肢体动作。使用者按会员付费模式,在“FITURE魔镜”享受健身课程,观看教练直播等。

尽管 Keep的估值已高达20亿美元,并自称拥有3亿用户,但作为科技健身圈的后来者, FITURE的创始人张远声却对 Keep不屑一顾。作为健身智能终端, FITURE魔镜的价格并不便宜,有比 Keep更高的访问量门槛,但不可否认的是,与 Keep相比, FITURE魔镜用户的付费能力有很大优势。

基普的商业忧虑

基普实现盈利的能力一直受到质疑,2019年开始的多线布局商业化并不顺利。按照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Keep在2019-2020年期间的收入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单一的付费视频,会员模式,扩展到健身器材,购物中心, Keepland运动空间,以及轻食收入,试图覆盖用户的“吃、穿、用、练”四个场景。

但是, Keep却放弃了用户体验第一的优先权,颠覆了之前“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电商和广告破坏用户关系”的观念,迅速在首页推出了在线商城、社交、 Keepland等入口。但是, Keep的多线布局遭遇了用户口口相传和体验“滑铁卢”。

一家投资机构在接受新浪财经的采访时曾评价说:“Keep目前的困境在于,它需要耐心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而不是盲目跟风。自律者会使用 Keep,但他们却无法从所谓的自律者那里赚钱,这对 Keep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 Keep在经历了“只看规模不看收益”的资本快速膨胀时期后,一直被指责为“没有一个商业模式会伴随着它上市”,至今仍是 Keep必须面对的魔咒。

家用健身智能终端的兴起

最近几年,除了 Keep的上市,科技健身行业也不乏新闻。到2020年,大洋彼岸的瑜珈运动品牌 Lululemon (露露柠檬)用5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 Mirror的公司,该公司将健身镜与 OLED显示屏相结合。

中国健身市场与美国相比,具有巨大的潜力,人口基数大,渗透率低。“硬件+内容+服务+ AI”的 FITURE魔镜模式同样受到资本青睐。据公开资料显示, FITURE成立于2019年3月,5个月后获得了6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到2020年9月时官宣6500万美元。经过16个月的三轮投资,一亿美元,其吸金力可以说是相当强劲:红杉中国,腾讯, C资本,凯辉资本,蔚来资本,金沙江创投,黑蚁资本,中信产业基金,以及 BAI等众多知名机构都是重要的投资方。

FITURE的核心优势除了对家庭健康领域的吸引力之外,还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可行的商业回报。FITURE与 Keep的“动态”付费课程相比,以及其在社区中的“达人分享”和“付费课程”的内卷式游戏,从一开始 FITURE就建立了以“奈飞”模式的优质内容, IP化运营,不断获取会员收入。

对于 Keep上市后能否持续成长的争论仍将继续。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尽管 Keep建立的壁垒,也许让“二次 Keep”的市场失去了空间,但是家庭智能健身终端的出现,或许给这条赛道上的投资人,用户,都带来了一种新的选择。当 Keep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面对 FITURE这类新场景的侵蚀时, Keep构建的护城河,真能“Keep留住用户”吗?等着看吧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