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 | 吴志华:寻根溯源,民族力量
239 [ 互联网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与他漫步香港街头,他能娓娓道来这座城市的历史;

与他徜徉博物馆,他能一一讲述各件文物的故事。

他怀着寻根溯源的信念,

以执着钻研的态度,

在传承文化的路上笃定前行。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节目,本期继续对话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聆听他的寻根故事。

40年前首次与故宫结缘

“我后半生是和故宫合在一起的”

谈及和故宫的缘分,吴志华说“好像我的缘分,注定我一生都是跟故宫有关系的”。40多年前,吴志华还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本一年级学生,从那时第一次到北京故宫参观后,他多次见证并参与了故宫文物的赴港展览活动。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他带头提案申请,促成《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境内,赴港展出。在港陈列四十几天,约十万观众前来观看,引起热烈反响。展览结束后,吴志华感叹,“香港观众是喜爱我们中国文化的”。

出任香港故宫博物馆馆长之前,吴志华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负责监督该署的文化相关机构,包括14间公共博物馆、14个表演艺术场地、两个视觉艺术中心、香港电影资料馆及82间公共图书馆。

吴志华谈及当年面试香港故宫馆长

考虑到香港故宫的建立可以促进香港文化发展、推进中华文化传播,57岁的他放弃康文署副署长的职务,去参加香港故宫馆长的面试。吴志华说,当时最不舍的是“一起工作三十年的同事,过去我带他们,突然离开,好像放弃他们一样”。

2019年,吴志华正式出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也是在这一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始建设。

文载于物,寻根溯源

“我们要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吴志华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父母文化水平都较低,在船上长大的经历让他在初高中时喜欢上了历史,思考如何改变命运,“一是想改变我自己的历史,第二看能不能有机会改变国家的历史”。

出生在港英时期的他,从小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仅来源于书本,无法亲身体会历史。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英文中学都开设历史课,在中文中学也只能学到抗战胜利前的历史。而香港回归之前,当地博物馆属于上流社会的娱乐场所,“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我们国家过去的发展”。

香港回归后,封闭已久的“血脉”得以打通,“我们要回到中国,重新检讨过去一些历史观,(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吴志华(右)向吴小莉(左)介绍文物历史

而文物就承载着这样的力量。除了观赏赞叹的艺术成分,在吴志华眼中,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是对中华文脉的真实记录与集中体现,也都蕴藏着澎湃的生命力。“文物是历史资料的一部分,它不能用文字取代的,无论文字多美,一千字两千字,跟你看上一眼是不太一样的”。

香港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寻根溯源。眼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团队正在做的,恰是挖掘与呈现这股生命力,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心驰神往,矢志不渝。

君子重义轻利

“他们收藏是为了传承文化”

在文物保护这条路上,香港爱国人士锲而不舍,奔走周旋的印记已深深镌刻。上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

功不唐捐,在香港爱国人士的大力援助下,大批海外国宝经香港”回流”祖国,《钱塘观潮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都是当时带回来的珍贵文物。若非如此,这些国之瑰宝恐怕难以出现在香港,也无缘与香港民众见面。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在促进文化认同与人心“回归”方面,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共同基因始终是不灭的凝聚力。

吴志华(右)与吴小莉(左)讲述君子精神

这批香港人,一直在保护文物这件事中,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爱国人士收购后把东西捐给北京故宫等地,“他们收藏不是为钱不是炒作,而是为了保护历史、传承文化”。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他不愿让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时光中沉默不言,也不愿让承载历史风雨的文物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沉睡,“君子重义轻利”,文物的每一次回归,都在凝聚着民心,激昂着力量,重重擂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鼓点,激励国人时时警醒,砥砺前行。

一件文物,承载的是历史的记忆;一杯酒,蕴藏的是时间的沉淀。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致力于“君品文化”传播,力求在新时代中探寻君子之道,传承君品精神,与习酒一同在奔流向前的历史中刻画当代君子形象,聆听君品精神背后的奋斗故事。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