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做科研就是要要坐得住冷板凳,
她也说,做高铁是我们每一个铁路人的梦想。
在积累中寻找前行方向,
在磨练中探索科研真理。
她带领上千人的研发团队,
将中国高铁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节目,本期对话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了解她的科研故事。
童年与火车相伴
“看火车是一件幸福的事”
1972年,梁建英出生在吉林的一个小镇,她的父亲是一位铁路工人。因为家离火车站非常近,她时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火车站,时而看见火车鸣着汽笛,呼啸而过;时而看见火车徐徐进站,缓缓停靠。
回忆起童年,梁建英说那时候看到的离别、重逢、旅途……所有景象都与火车相关,“我每天坐在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一列长长的车就这么轰轰隆隆地跑过去,感受这个车给这个房子带来的震动,我那时候都觉得这个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梁建英(左)向吴小莉(右)讲述童年经历
高中毕业后,梁建英考入上海铁道学院(2000年并入同济大学),每个学期往返学校都成了很艰难的事。那时候从吉林到上海中间要转车,全程需要50多个小时。
车厢拥挤,吃东西、上厕所都非常不方便,梁建英感觉到极大的反差,旅途本身是一个美妙的事情,在当时那个年代却“变得有一点不太有尊严的体验”。
打造舒适的乘坐环境就成为当时梁建英的梦想,“那个时候是充满憧憬的,也是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的一些知识,能够去创造这样的一个好的产品,来为我们广大的民众,也为自己提供一个比较安全、快速、便捷、舒适的这样的一个乘坐环境”。
梁建英谈设计理念
“安全、快速、舒适”
对梁建英来说,“坐火车是一件很有情怀的事情”,为此,她始终坚守“安全、速度、舒适”的车辆设计观念,并为之不断努力。
高铁设计师于延尊说,“她(梁建英)那时候泼辣、能干……到生产车间该和工人干活就干,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女同志”。她从来没有把性别当作职业选择伤的约束,而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淋漓尽致。
梁建英(右)向吴小莉(左)讲述科研经历
2010年,由梁建英主持设计的和谐号CRH380A成功问世。同年12月,CRH380A跑出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中国速度”震惊世界。
在实现安全及速度的目标后,梁建英又朝着舒适的乘坐环境不断努力。她主持设计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进行了全面智能化的升级,“一方面是对旅客服务的智能化,再一个是整个运营维护的智能化(升级)”。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列车上的每个部件都有设计团队的心思,车厢内噪声、平稳度、座椅长度、饮水机装置等等……设计火车的过程也“由原来的仅仅是去设计一个冷冰冰的装备,变成了有一定温度的、有感性的,这样互动的过程”。
千锤百炼助推技术创新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提及当初为何选择了这份职业,梁建英说,小时候很少去想未来会从事什么职业,其实是随着时间变化,在老师的建议、家庭的影响、时代的需要下顺其自然的结果,“有时候,兴趣爱好也是去培养和打造的”。
选择这条路后,她始终兢兢业业,不断努力。探索未知对梁建英等科研人员来说是极具魅力的事情,每次提到列车时,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谈及列车的发展时,他们发自内心为中国高铁的发展感到骄傲。
梁建英谈高铁发展
失败、调整、优化是科研过程中的常态。在研发复兴号时,团队成员历时半年筹备车头碰撞试验,前后进行了上千次的仿真计算。当试验接二连三失败时,梁建英安慰团队成员说,“可以重来”。负责当时碰撞试验的车体专家田爱琴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去这样理解,然后说这样的话”。
梁建英说,在技术创新的路上虽然不允许你永远失败,但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为一个项目的一点点的这个挫折,去完全去否定一个团队的贡献,这是有问题的。让他们觉得在创新的这条路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总能找到一个支持者,我觉得这个非常的重要”。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与你一起见证不同的精彩人生,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
305 互联网
-
349 互联网
-
304 互联网
-
249 互联网
-
288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