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婴儿能够安然度过百日,都是对父母的恩赐。自婴儿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四周便潜伏着无数威胁,如破伤风、天花、脊髓灰质炎等。这些疾病,曾在漫长的岁月里,如同阴霾般笼罩着人类。直到19世纪现代医学的曙光降临,人类终于揭开了病原体的神秘面纱,研制出了疫苗。这些疫苗如同坚固的盾牌,为宝宝们筑起了人生的第一道防线,守护着他们健康成长。
保障宝宝健康成长的得力助手
接种过疫苗的人,应该对疫苗的机制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疫苗通过将安全无害病原体引入人体,“训练”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应对,使得在真正的病原体来袭时,免疫系统已有所准备,能够迅速、精确地消灭病原体,从而保卫人体健康。
为了全面保护儿童免受疾病威胁,世界各国自20世纪初便开始了免疫规划的进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免疫接种,预防各种主要传染病。而我国的国家免疫规划始于1978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并持续维持在高水平,脊髓灰质炎、白喉等多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存的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日益增多,体系也更加完善。根据2021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儿童需要在2周岁以前接种疫苗约20剂次,而新生儿从出生到18 月龄之内,平均每隔一个月就要接种一次疫苗。
探寻免疫规划的进化之路与未尽需求
在免疫防线不断加固的同时,新的挑战和需求也随之浮现。其中,接种疫苗的过程无疑是每个家长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一些家长甚至略带夸张地形容,每一次疫苗接种都如同踏上一段充满未知的“征途”。
每一次看到孩子稚嫩的小手小脚被针头刺入,听到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家长们的揪心可想而知。更不必说,带着幼小的孩子出门前要做多么繁琐的准备工作,还需要应对排队、等待的种种不便,以及对疫苗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的担忧。
同时,疫苗的普及也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放松了对一些疾病的警惕。但这些疾病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近年来,许多国家有报告显示,曾经一度降至低位的百日咳发病率一路攀升,百日咳传染卷土重来。
很多人可能认为,只要接种了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就能高枕无忧,但事实并非如此。百日咳是一种普遍易感的疾病,无论是通过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都无法保证终生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免疫的衰减,大量百日咳易感人群被逐步积累。
对于婴儿来说,特别是那些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的宝宝,百日咳的威胁更加严重。当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百日咳时,宝宝很容易成为病毒侵袭的对象。数据显示,1岁以下婴儿占据百日咳报告病例的半数以上,在重症患儿中,64%的婴儿年龄小于3月龄。这一数据无疑提醒我们,对于百日咳等疾病的防范和应对,仍需保持高度警觉和重视。
尽早接种全面预防,宝宝成长更安心
疫苗发展的关键,在于及时、高效的“宝护”。在这样的需求下,联合疫苗应运而生,它使得“一苗防多病”成为可能,不仅可减少注射次数,提升接种效率,还维持或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众所周知的“百白破”就是经典的联合疫苗。在科技的不断推动下,“联合”正在不断升级,四联、五联、六联疫苗等新型疫苗相继问世。这些疫苗能够同时预防的疾病也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扩展到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等,显著提升了预防接种的及时性和保护效率。
然而,联合疫苗并非简单混合,需要确保疫苗中各抗原组分间的相容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如混合后是否能确保各抗原的保护效力与分别接种原相应疫苗相当;同时还要有效解决一些潜在问题,如抗原间竞争、表达抑制、非活性成分对疫苗的影响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联合程度越高的疫苗,对宝宝免疫屏障的构建就越为高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面向宝宝的疫苗,剂量同样至关重要。疫苗的注射剂量越高,痛感往往也会更强烈,根据国际最佳实践,婴幼儿采用0.5mL的疫苗接种剂量,在避免高剂量注射带来的痛感的同时,也能降低无菌性脓肿形成、肌肉挛缩及血管收缩损伤的风险。
近年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这再次提醒人们注意,除了关注疫苗的保护效率和接种体验外,更要注重接种时机。只有尽早及时接种,并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才能为宝宝筑起坚实的免疫屏障,保护宝宝免受百日咳等疾病的威胁。
儿童疫苗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科技与疾病之间的斗争史。就像许多人记忆中的“糖丸”有了新的替代方案,保护孩子们的武器也在不断进化,人们从未停止寻求更有效、更安全武器来保护宝宝健康。
-
268 互联网
-
172 互联网
-
335 太平洋电脑
-
132 互联网
-
302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