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4年8月扎根贵州黄果树民族中学以来,杨勇始终以教育热忱浇灌山区教育沃土。作为省级初中物理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领衔开展《生活化理念下农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教学的行动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三十载坚守乡村中学物理教学一线,用智慧与坚守谱写着乡村教育者的奉献篇章。
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杨勇身患糖尿病,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他深知乡村教育的艰辛与不易,始终坚守在教育的最前线从未退缩。2023年,杨勇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左眼曾失明两月有余,牙齿松动脱落仍坚守岗位。身兼学校专职副书记与班主任的他,在承担党建管理与教学双重职责的同时,始终以躬身示范诠释教育初心,成为点亮山区教育希望的坚守者:
一、构建跨域教研网络,破解实验教学难题
2018年,杨勇获得贵州省教育厅授予的“贵州省初中物理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荣誉称号后,迅速搭建起跨区域教研协作平台,形成覆盖安顺、贵阳、黔西南三地的立体化教研网络。其提出的"师生共制教具,优化实验教学"创新模式,通过省级课题转化为实践成果,研发的生活化教具共享机制已辐射省内多所基层学校,开创的"师生共创"教学模式不仅有效缓解实验器材短缺问题,更形成"教具研发-教学实践-师资培育"的良性循环,为乡村物理教育开辟出特色发展路径。工作室所开展的实验创新、教学讲座、学术讲座等活动,得到了同行和学校的高度认可,杨勇老师的教育成果也受到广泛好评。
二、巧制教具活化教学,躬行实践激发兴趣
出身农村的杨勇深知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学习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环境相对落后。他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物品及自然资源,尽自己的能力出资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初中物理教具,促进了当地及团队成员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发展。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创了"生活即课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生活化资源自制教具,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让学生从看不到的风景到走得进的景点,让学生享受物理课堂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得到提升。
三、深耕差异培育个性,匠心守护静待花开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杨勇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长。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耐心辅导、入微关怀,甚至深入寝室与学生同住,用自己的个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树立信心;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卓越的目标。通过耐心的辅导和贴心的关怀,他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正如他所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发芽、成长。”
四、纾困助学播撒希望,爱心育才点亮未来
杨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他通过了解发现,班上有的同学因为家庭困难,为了节省生活费每天只吃最简单的饭菜,甚至有人每天只吃一顿学校提供的免费中餐,了解到这些贫困学生的情况时,杨勇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进行深度家访后,杨勇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钱,每月出资为学生冲260元饭卡,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除了在教学中不懈努力,杨勇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发起的“筑梦助学基金”活动,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们筹集学习用品和助学资金,让更多学生能够圆梦求学之路。此外,杨勇老师还通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邀请他们到学校开讲座,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带来更多教育资源。看到学生们因他的帮助而笑容绽放,杨勇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心去浇灌这些幼苗,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五、力学笃行精进本领,协同助推教育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名师,杨勇深知物理教学任重而道远,始终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他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同行们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进步,研究适合于新时期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他带领的实验团队在2023年获得了贵州省第十一届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而他主持的省级课题《生活化理念下农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教学的行动研究》也获得了省级立项。正是凭借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
杨勇在教育事业中拼搏了30年,尽管饱受糖尿病等身体病痛的困扰,他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不曾退缩。杨勇的事迹,正是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的真实写照。他的坚守与努力,诠释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使命。在未来的教育征途上,杨勇将继续用他那朴实无华的教育情怀,为更多农村学生点亮通向未来的希望之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作者:贵州黄果树民族中学 赵延翠)
-
507 互联网
-
286 互联网
-
102 互联网
-
396 互联网
-
463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