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校党委领导,联合学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共同组织,创新驱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多维融合、多措并举,打造出独具学校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
深耕课程建设,打造思政“金课”新标杆。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关键作用,将思政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首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获批2024年度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项目;为此,教师团队创新教学手段,构建“理论+实践+技术”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依据“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贵州故事、讲好黔南故事、讲好经院故事”四个讲好思路,深入挖掘和引进红色资源教学案例,依托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青岩古镇、贵州黔南经济学院红色经济博物馆等打造“红色研学”路线,积极推动现场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规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厚植家国情怀。
聚力课题研究,拓宽思政育人新路径。学院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立足数字素养培育,通过技术赋能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023年,学院完成了多项课题立项,涉及省级人文社科培育类、省级理论创新等课题,以研促教,为思政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学院继续深化课题研究,通过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等,深入研究将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融入思政教育,形成“思政+民族文化”特色育人模式。学院教师积极申报中共黔南州统一战线课题,以研促教,促进了校地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基层治理、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实践赋能成长,厚植青春报国新担当。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以“富民兴黔”为己任,将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作为为纽带,联动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及校团委等部门,将思政育人课堂从教室延伸至黔南大地,构建“理论教学+田野实践+社会服务”一体化育人模式。2023年,学院开始试点“走在乡间的思政课”,带领学生深入马道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联动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持续推进两轮乡间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如“绘美乡村·扮靓断杉”志愿服务活动、好花红乡村调研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认知,更激发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热情。
廉洁铸魂育德,涵养清风正气新生态。为强化廉洁育人工作,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地教学”三维教育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廉洁育人品牌。2023年,学院开始探索廉洁教育的新形式,通过课堂研讨案例等方式进行初步尝试。2024年,学院通过情景剧展演实践、警示教育基地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廉洁自律意识。通过与乡村基层工作人员访谈和开展社会实践挖掘廉洁育人素材,依托真人真事进行案例编写,其中“乡间思政课:村支书的一包烟”“绘美乡村:色彩寓廉,清风入画”廉洁教育案例入选贵州省大中小学廉洁教育优秀案例,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联动社会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资源搭建实践平台。2024年,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与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搭建贵州黔南经济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实践基地。2023年11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团队、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达成三方合作,建立“儿童文化育人模式与大学生学习心理”项目合作试点。持续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相关研究,并成功立项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此外,学院还联动地方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廉洁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活动,推动思政教育从“校内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展望未来:续写思政育人“黔”行新答卷。未来,学院将持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金课建设为支点,持续深化课题研究、拓展实践载体,以创新驱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作者:贵州黔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
393 互联网
-
289 互联网
-
460 互联网
-
407 互联网
-
362 互联网
-
410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