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面对学生心理压力激增、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挑战,诸多高校积极探索变革路径。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紧扣“三全育人”理念,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构建起心理健康防控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打造坚实后盾,为高校育人工作注入全新活力。
这一探索与实践,正是顺应教育部提出的“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该格局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问题”向“主动预防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提前干预,通过多样方式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学生学习生活模式改变,心理压力显著增加,构建“监测-预警-干预-反馈”闭环系统,已然成为高校应对心理工作挑战的关键所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他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压力环境。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要求应用型人才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要有应对职场挑战的综合能力;还需应对网络信息过载、虚拟与现实社交失衡等适应难题。基于此,高校探索“浸润式”心理育人新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提升其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且迫切。而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实践,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体现。
创新三维架构,夯实心理防护网络
全域覆盖,构建预防体系
学院构建了“宿舍-班级-教室-网络”四级预警网络,实现了校园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心理委员发挥着“一线观察员”的作用。班级层面,心理委员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通过案例分享、互动游戏、知识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在教室,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网络空间方面,学院引入瑞格测评系统,实时分析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和行为数据,精准识别潜在的心理危机信号,如频繁发布消极言论、异常网络行为等,确保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
不仅如此,学院还将积极心理学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农学专业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待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与挫折。在讲解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种植技术时,引入“成长型思维”概念,鼓励学生将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问题视为成长机遇,培养学生坚韧乐观的品质。此外,学院还开发了特色课程群,结合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心理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全程贯通,强化干预机制
为了实现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精准管理与有效干预,学院建立了“等级档案”管理制度,依据学生心理状况分为D(心理健康)、C(轻度心理问题)、B(中度心理问题)、A(重度心理问题)四级,并针对不同级别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D档案学生通过参与心理健康课程、活动及获取知识资料,保持良好心理状态;C档案学生由辅导员定期谈心,关注心理动态;B及以上档案学生则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制定专属干预方案,必要时联合医院等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同时,学院创新组建“朋辈导师+专业咨询师+行业心理导师”三维辅导团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朋辈导师由经过专业培训、心理素养良好的学生担任,他们与受助同学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更易建立信任关系,能以亲身经验给予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
全员协同,凝聚育人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协同合作。因此,构建一支专业心理育人队伍,实现服务关爱全员化。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对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学院搭建家校医协同平台,构建家庭、学校、医院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三方沟通会议,共享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家长在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向学校反馈异常情况;学校将学生在校表现告知家长,并提供专业指导;医院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诊断和治疗。同时,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全程化心理档案,进行重点辅导,跟踪记录,做到数据清,情况明,对策准,使心理教育工作朝着系统性、连续性的状态发展。注重心理咨询服务、转介、跟踪反馈制度,提升服务能力。
突破传统模式,激发心理资本活力
学院突破传统心理咨询局限,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借鉴“正向偏差”理论,挖掘学生乐观、坚韧、创造力等优势潜能,助力学生构建强大心理资本。通过开展积极品质发现工作坊、成功案例分享会、团队合作挑战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并学会运用优势应对问题和挑战。在积极品质发现工作坊中,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评,发现自身潜在优点;成功案例分享会上,优秀学生分享运用优势克服困难的经历,为他人提供借鉴;团队合作挑战赛则让学生在协作中发挥优势,增强团队凝聚力和自信心。
学院还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评、个案追踪等方式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心理资本开发活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均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学生在学业和创业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前沿科技,创新心理干预手段
学院在金综楼一楼建立心灵驿站,心灵驿站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进行自主心理测评的场所,心灵驿站分为休闲区域和心理测评区域,通过构建“一站式”心理服务,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心”服务,更为学院建设注入了“心”动能。在心理测评区域,通过心率变异分析仪等心理健康检测设备,运用先进的电生理技术与独有计算机统计技术,反映人体精神压力状态,更好地满足我院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我院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水平。这种自主性、私密性更强的干预方式凭借独特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融合文化资源,深化心理育人内涵
福建深厚的“朱子文化”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院深入挖掘其中关于修身养性、人际交往、道德修养等理念,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创设“心灵茶叙”等文化心理载体。在“心灵茶叙”活动中,学生围坐品茶,结合朱子文化经典语句,分享心理感悟和生活困惑。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支持,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心理成长与滋养。
此外,学院利用5.25心理健康月等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合。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不仅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展望未来发展,开拓心理育人新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学院将深入探索心理素养与专业能力融合的“职业心理韧性”培养模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更多职业场景模拟和心理调适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职场心理挑战,掌握应对方法,提升职业心理韧性。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锻炼心理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涉农专业学生肩负重要使命。学院将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学生心理特质培育,深入研究学生在乡村实践中面临的心理问题和需求。通过组织乡村调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加强与乡村基层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助力涉农专业学生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陈树烜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282 互联网
-
153 互联网
-
272 互联网
-
357 互联网
-
260 互联网
-
129 互联网
-
377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