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上午,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隆重举行。发布会现场公布了赛事章程、赛事安排及创新亮点,标志着全球首个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智能辩论赛事正式启幕。本次发布会由协会秘书长、副会长许爱东主持。
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新闻发布会现场
协会名誉会长张景安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在人工智能与传播交叉领域的重要分支,始终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成果转化。本次大赛是专委会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实践。希望通过本次赛事,为我国机器人事业的腾飞注入新动能。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名誉会长张景安致辞
协会名誉会长陶元兴在致辞中指出,本赛事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能够检验和提升机器人的语言理解、逻辑推理和智能交互能力,更能为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名誉会长陶元兴致辞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机器人辩论大赛的诞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思维边界的探索。人工智能与传播学的结合是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更是学科创新的重大机遇。
随后,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介绍了举办此次大赛的初衷与愿景,并介绍了大赛主办方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的构成情况。赵云泽指出,组织此次赛事是源于我们在研究中和观察中发现,现在机器人和人类对话的时候,主要还是讨好型人格。而辩论是需要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对抗性思维的,所以这个比赛将极大的改善,甚至改变大模型训练的方式,让它从一个知识储备、输出的工具转变为人类真正的一个“思考的伙伴”。创办这个比赛也是为了更进一步推动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另一个也是对于我们高校的学科发展的推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发展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与应用的发展,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比赛,使我们的高校师生团队加入到这样的舞台、竞技场上训练自己的智能体、机器人,参与到其中切磋“武艺”。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深刻洞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潜力、边界还有风险。
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发言
专委会执行理事长、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教授详细介绍了本次机器人辩论大赛赛制。
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教授发言
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介绍了大赛辩题征集及选定原则与办法等内容。
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发言
华南赛区联合承办方代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刘蒙之教授,华中赛区联合承办方代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王昀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赛区的组织情况。拟参赛企业代表硅基智慧(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健凯也在发言中表示,参加此次机器人辩论大赛将为他们训练机器人的交互能力提供一个绝佳的契机。
据悉,本次机器人辩论赛作为一种全新的赛事形式,要求参赛机器人不仅需具备强大的知识库与实时数据分析能力,还需模拟人类辩论中的情感表达与临场应变。赛事评委团由知名人工智能专家、传播学者及辩论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确保评判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几个阶段,设有华南、华中、华北三个赛区,赛区前三名入围半决赛及决赛,根据机器人表现产生冠、亚、季军。赛事内容将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媒体和部分电视媒体播放。
发布会现场嘉宾合影
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批准设立的下属分支机构,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及科大讯飞、迪思传媒等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传媒机构共同创立。专委会旨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本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正是专委会促进人工智能与新型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赛事载体。
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报名及合作联系方式:商老师15931292290;白老师18632252533;王老师18813053607;邮箱:robotdebate@126.com;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23号城乡华懋商厦12层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秘书处。
-
293 互联网
-
275 互联网
-
323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