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评析
158 [ 互联网 ]

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融媒体视角的理论支撑

——评《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汪文斌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

《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于2023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整体性研究视角系统阐释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深度回应了“如何介入、如何参与、如何作用”基层治理链条的关键命题,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全书有5个显著特征:

系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衔接的分析框架。全书以媒介化社会的形成与建构为宏观背景,将基层治理的媒介化转向作为中观桥梁,通过乡村治理实践探讨、服务功能影响研究、参与困境剖析、未来路径设计展开实践层面的深度挖掘,形成“理论奠基—现状剖析—规律总结—对策设计”的完整链条。该分析框架不仅为理解县级融媒体“为何能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学理依据,更通过多场景的实践分析,清晰呈现了县级融媒体在政务服务、社群文化、党建舆论等环节中的作用路径,形成理论阐释与实践验证的逻辑链条。

多元研究方法赋能研究可信度与实践指导性。全书通过多元方法的有机融合构建了科学严谨的研究体系。作者采用“定量+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又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价值。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上,作者展现了娴熟的方法论素养:其一,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运用量化分析方法,深入探究融媒体客户端在可供性存在、感知及实现三个维度间的内在关联;其二,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县级融媒体中心“爱系列”APP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县级融媒体传播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策略。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使研究结论具有说服力,更形成了“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为融媒体建设的实践者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操作指南。

深化媒介化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与在地化实践。全书以中国基层治理实践为土壤,将媒介化社会与基层治理媒介化转向结合,提出媒介逻辑、行为逻辑、制度逻辑三重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研究对“媒介-治理”关系的单向度解读;同时,书中引入媒介生态位理论,从时间、空间、功能、营养四维剖析县级融媒体参与治理的困境,既丰富了理论的解释力,又为解决“融媒参与边界”等学术争议提供了新视角。通过结合媒介化乡村、界面治理等概念,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观测的实践表征,推动“媒介化治理”从理论预设走向实践验证,为媒介的治理性研究提供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对话视角。

重新理解县级融媒体的治理角色。全书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县级融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是基层治理的赋能枢纽与协同主体。从工具属性到治理属性,该书强调县级融媒体通过价值关联、利益关联、文化关联深度嵌入治理流程,成为政民关系的“粘合剂”与治理效能的“放大器”;从单一功能到多维赋能,明确其在社会引导、社会服务、社会协商中的关键作用,为其纵深发展指明了功能拓展方向;从被动建设到主动作为,书中提出战略定位、生态资源、生态价值的嵌入逻辑,推动县级融媒体从政府主导建设转向与基层治理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模式。

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融媒行动方案。针对县级融媒体从全覆盖向纵深发展、从信息平台向治理枢纽转型的现实需求,全书紧扣国家“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策导向,通过平台可供性实现、传播力影响因素、服务功能作用等实证分析,明确了客户端需强化信息触达、服务聚合、互动反馈等核心功能,探索县级融媒体在政务服务下沉、文化认同凝聚、经济资源激活中的作用,并提出平台功能优化、运作机制创新、效能评估迭代等路径,对接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环节,为破解基层治理信息孤岛、资源错配、互动低效等痛点提供了实践参考,助力县级融媒体从“建起来”向“用得好”转型。

未来可期,作为基层媒介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必将走向更远的发展之路。同时,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必将更加繁荣,水平也更高。

(二)

媒介赋能县域社会治理的可能与可为

——《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评析

滕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创新和加强社会基层治理,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中亟须求解的重要课题。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国家公共服务温度的“神经末梢”。在我国现代国家治理框架中,县是最完整的制度单位,不仅反映了国家整体治理理念与体制的变迁,还承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实践,呈现“接点”特征。县域的特定属性和具体场景是探讨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可能与可为的逻辑起点。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启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随后,《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县级融媒体开始从单一宣传阵地到“引导+服务”双效价转型升级,并向建设成为集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为一体的融合平台发力。

2022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挂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面临几大瓶颈:一是理念认知滞后。在县级融媒体建设进程中,过度强调媒体生产逻辑而弱化社会治理思维,追逐技术更新、平台覆盖而忽视治理思维迭代。二是协同能力欠缺。作为城乡互通的枢纽,县级融媒体当下并未能够有效联动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跨部门协作能力存在短板,在发挥资源调配、利益传输等功能方面稍显乏力。三是传播效果有限。县级融媒体参与治理的逻辑仍旧固守行政性、单向性特征,在凝聚县域共识,增进地方认同、协同城乡发展方面效果有限。

以上痛点正是《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的逻辑起点。本书通过深潜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核,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重构县级融媒体的功能定位?如何拆解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行为逻辑?如何评估其治理效能?如何识别其现实困境并挖掘未来路径?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借助理论-实践-路径的三维框架予以应答,为破解“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提供学术遵循和现实指引。

本书在县级融媒体研究领域实现多维创新,其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理论创新演绎,开创本土化治理研究新视角。首先,将可供性理论的深度迁移,将生态心理学“可供性”概念引入基层治理研究中,用以讲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属性。借助可供性结构矩阵进一步对比用户需求和产品结构,对县级融媒体客户端展开“人-物”“物-物”双维拆解。具体从内容、功能、体验、界面、反馈、人群、信息等方面考量“人-物”可供性,从栏目、内容、菜单、系统等方面考量“物-物”可供性。以此与官方设计动机和功能架构形成参照,绘制可供性矩阵图,明确当下客户端建设的可取之处和改进路径。其次,研究开辟“生态位诊断”的审视框架,依照时间、空间、功能和营养四维生态位模型,解构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研究表明,时间生态位因受到碎片化挤压导致注意力分散,空间生态位因受限于网络设置影响服务触达率,功能生态位因治理逻辑和媒介逻辑失衡造成定位模糊,营养生态位因资源保障投入不连续而面临生存挑战。

二是多元方法融合解码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方法既包含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传统乡村研究方法,也纳入QCA作为新路数解析传播力表现。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7个县级融媒体APP的传播力进行深度探析,识别显著影响因素,并判别高效能组合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功能设计+栏目设计”“内容文本+内容形式”的组合形式作用效果突出,意味着功能完善、栏目设计新颖、信息内容“表里如一”的APP,其传播力效果将更显著。

三是评估体系科学验证,建构媒体参与县域治理效能评价体系。综合官方政策文件和44个县域实际调查案例,构建“社会引导—社会服务—社会协商”作为一级指标。最终显示三者权重依次递减,并引入样本融媒体中心建设数据用以检验,以具体识别现实问题。实践表明当下县级融媒体平台的三大功能基本实现,但仍存在部分平台运营乏力、服务功能范围有限、社区联结贯通不畅等问题。该方法论体系将为增进县级融媒体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供标准“度量衡”。

四是实践路径探索,多元路径激活治理动能。本书实践价值的典型之处就在于提炼出由表及里的完善路径,并与前期调研结果形成对应。首先提出优化平台建设,针对可供性存在视野提出,要完善“人-物”互动功能,完善平台建设由“可用”走向“易用”;可供性感知视野则强调要强化内容链接和信息维持的功能发挥。生态位视野强调要把握平台思维,既要把握由点到面,即重视内容建设和服务效能的升级,协调统筹资源集成“统一战线”,也要把握由面到点,即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创新、实现组织再造。其次是注重改进运作机制,乡村基层治理应以自身在地特色为根基,构建“利益关联-价值共鸣-文化认同”的治理模型。

全书通过背景梳理—理论构建—方法创新—实践验证—路径形成逻辑闭环,为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更为媒介化治理树立学术标杆。当县级融媒体借由“直播助农”助力乡村经济、依托“云村务”突破政民互动壁垒、打造“乡村景观”重构地区认同,其实质是借由媒介化工具实现基层信任纽带的再联结。这种治理思路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相匹配。当技术与人文实现深度契合,县级融媒体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加速器,为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注入持久动能。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