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助力“走出去”战略行稳致远
102 [ 互联网 ]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922亿美元,同比增长8.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509.9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26.5%。然而,伴随业务拓展而来的,是日益复杂的国际法律环境和频发的涉外法律纠纷。东道国法律政策变动、合规监管趋严、合同履约争议、知识产权侵权、数据跨境流动限制等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系统化、智能化、前瞻性的法律风险预防预警机制,不仅是企业稳健经营的内在需求,更是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法律风险预防预警机制并非简单的事后补救工具,而是贯穿企业海外经营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治理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识别风险源、精准评估风险等级、及时发布风险信号、有效响应风险事件,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适当的法律风险预警不仅能降低企业因法律冲突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规形象与品牌信誉,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近年来,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始探索建立内部合规风控平台,但整体来看,行业层面的风险预警能力仍显薄弱,存在信息孤岛、响应滞后、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天价罚单”“项目搁浅”“资产冻结”等案例屡见不鲜,暴露出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通过构建覆盖事前识别、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全过程的法律风险预防预警机制,对提升企业海外抗风险能力、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企业微观治理的升级,更是国家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坚决贯彻依法合规经营的基本原则

依法合规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一贯要求和基本原则。相关政策精神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1号)、《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7号)以及商务部等部门发布的《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本机制强调将合规管理嵌入企业战略决策、项目评审、合同签订、日常运营等关键环节,杜绝“重业务轻合规”“先上车后补票”等错误倾向。通过建立合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性行为边界,强化对反垄断、反腐败、数据安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等重点领域的合规审查,确保企业行为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监管环境趋严的背景下,企业更应主动适应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反海外腐败法》(FCPA)等域外法规要求,防范“长臂管辖”带来的法律风险。机制建设应坚持底线思维,将合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推动形成“人人讲合规、事事守规则”的企业文化。

2、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与项目的差异化风险特征

在企业涉外业务法律风险预防的机制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企业所涉国家的政治稳定性、法治水平、营商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避免“一刀切”式的预警模式。例如,针对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外资准入限制问题,机制应重点监测当地投资法修订动态、行业负面清单调整情况,以及土地使用、环保审批等前置许可的办理难度;对于中东欧地区长周期基础设施项目,则需加强对汇率波动、劳工政策变化、环保标准升级、供应链中断等风险的持续跟踪。同时,结合企业自身规模、技术特点、合作模式等具体情况,实施分级分类预警。例如,对涉及核心技术出口的项目,应重点防范知识产权被窃取或滥用的风险;对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则需加强对政府信用、财政支付能力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除法律风险外,还需统筹评估税务、政策、汇款、市场准入等多维风险。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设备预埋数据收集程序可能面临东道国数据合规法律的严格限制,此类风险需在项目前期即纳入综合评估范畴。

3、 在机制运行中充分融入行业实践与专业判断

正如法理学所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必须扎根于行业实践,尊重商业规律。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环节,应广泛吸纳行业协会、专业律所、咨询机构的意见,参考同类企业过往案例,使预警指标更具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典型案例分析中,注重总结企业在应对东道国税务稽查、知识产权侵权、劳资纠纷、合同违约等方面的处置经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推动形成行业共识与标准。例如,三一重工在2014年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后,欧盟委员会于2016年对其进行了反垄断调查,三一重工与欧盟委员会达成和解,这一案例促使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更加重视合规管理;中联重科在2017年与德国Rüggeberg公司就混凝土泵车专利问题发生诉讼,最终中联重科胜诉,这一案例促使企业加强了对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此外,应鼓励企业建立内部“法律情报中心”,系统收集、整理、分析海外法律政策变化,形成知识沉淀。通过定期发布《国别法律风险报告》《行业合规指南》等形式,提升全行业的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企业还可借鉴行业经验,探索建立所有权保留登记、利用海关卡控制设备所有权、要求客户开具远期支票等有效的风险缓释工具,将实践智慧转化为制度化安排。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稳健则经济稳定,企业合规则市场有序,企业安全则国家安心。法律风险预防预警机制作为企业“出海”的导航仪和安全阀,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有着重要作用。未来,应推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商务、外交、司法行政、金融监管等多方资源,探索打造面向重点行业的海外利益保护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风险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快速响应。同时,还应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培育既懂法律又懂工程、既通外语又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机制运行提供智力保障。通过科学构建并有效运行法律风险预防预警机制,我们有望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规则”“中国治理”的跃升,为全球经贸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谭赛,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讲师)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