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遇上雕刻刀:工科院校里的非遗传承新实验
114 [ 互联网 ]

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黔瓜灯艺非遗传承工作室”内,一群学生正在全神贯注雕刻瓜灯,他们手持刻刀在葫芦上精雕细琢,感受传统灯艺的立体美学。

“注意手腕力度,线条要流畅自然。”工作室负责老师王美轻声叮嘱着,时不时停下指点。学生们的手跟着调整握刀姿势,刀尖在葫芦表面小心游走,刻刀与葫芦摩擦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展架上陈列的作品渐次丰富——有描绘贵州山水的写意之作,也有融合现代设计语言、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创新作品。它们突破了传统技艺的固有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和前卫的理念,将古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元素巧妙交织,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时尚且充满科技感的光彩。这些作品见证着传统技艺与工科思维的奇妙碰撞。

清镇瓜灯雕刻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雕刻的主要材料为南瓜、西瓜、金瓜和葫芦瓜等,各种瓜类根据材质的形状、颜色及特性可呈现不同的雕刻效果。“清镇瓜灯节”这一独特民俗也被列入了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引进清镇瓜灯雕刻,随后成立了“黔瓜灯艺非遗传承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们虽然来自计算机、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旅游管理等不同专业,但大家都有一颗热爱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心。

“清镇瓜灯雕刻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我们有义务为保护和传承非遗贡献力量,这也为工科教育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新契机。” 王美老师表示,工科教育往往侧重于技术技能培养,引入非遗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素养,同时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特色办学水平。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让工科生在瓜灯雕刻中对于精细的线条刻画、空间结构把握等游刃有余。

“在学习过程中,工程制图知识帮助学生们精准把握雕刻比例,力学原理指导着作品的结构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则大胆创新,用 CAD 软件为雕刻作品三维建模预演,在虚拟世界调整细节、预览效果,提升创作效率与精准度。”王美老师介绍说,学生还将AI 智能嵌入瓜灯,使其能感知光线、声音并作出反应,还能进行语音交互,增添互动乐趣。跨学科融合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使其在现代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

工作室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罗丽群正在完善自己的作品,将自己喜欢的花刻在葫芦上让她很有成就感,“雕刻让我找到了工科学习与艺术创作的连接点,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怎么雕刻,提升了耐心、专注力,还了解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创新实践不仅停留在技艺传承层面,通过参与清镇瓜灯雕刻,学生们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影响带动着身边的同学加入技艺传承。学校通过举办非遗讲座、系列特色活动、面向全校开放工作室进行瓜灯作品展等,吸引更多校内外的师生和社会人士参与,为非遗传承培养潜在的传承人群。另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师生对清镇瓜灯雕刻进行了创新传承,并开发线上教学课程,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瓜灯雕刻技艺。

工作室负责老师王美表示,接下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将继续提升技艺,鼓励教师和学生围绕清镇瓜灯雕刻进行产业化开发,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探索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品牌和文创产业集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在这所工科院校里,冰冷的机械与温润的瓜灯正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传统非遗获得了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而工科教育也因此增添了人文的温度。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