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山南北,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双向奔赴”仍在继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口援疆工作由点到面、由“输血”到“造血”,在戈壁绿洲间沉淀出以“忠诚为魂、富民为本、团结为要、实干为先、奉献为荣”为主要内涵的援疆精神。这一精神,既赓续了兴边富民的历史传统,也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西部篇章注入了持久动能。正如雪莲凌霜而立、胡杨扎根大漠,援疆干部人才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抉择,将个体奋斗写进166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图卷,在时代深处绽放出“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精神光芒。
1.援疆精神是新时代治疆方略的生动注脚
从“输血”到“造血”,从“财力支持”到“财智并重”,援疆资金屡创新高,支援领域由基础设施拓展至民生、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立体化格局日渐成型。实践表明,当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边疆就能实现“一年一变化、五年一跨越”:经济总量连续迈上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全国,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对外开放取得标志性成果。而最打动人心的转变,其实都藏在那些细小而真实的故事里:库尔勒香梨园因“植物医生”常驻,枝枯病发生率由30%降至3%,果农重新燃起“百年梨园”的希冀;和田沙漠边缘的小学因“净水器+教学一体机”同步到位,孩子第一次喝上甘甜水、第一次用触控屏看到外部世界;阿勒泰冰雪装备产业园从“零”到“全产业链”,仅用两个雪季便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面向未来,尤须把“组团式”援疆的制度经验升级为团结稳疆的治理品牌,把富民兴疆的项目布局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把文化润疆工程与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一体推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
2.援疆精神为红色基因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从“屯垦戍边”到“产业兴疆”,从“戈壁荒原”到“幸福家园”,一批批援疆干部把“家”安在边疆,把“根”扎在群众中,用“国家所需、地方所盼、群众所愿”的实际行动,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写下生动注脚。当“我”变成“我们”,西子湖的涟漪就换成了昆仑山的雪线:西子湖畔的博士后辞别柳浪闻莺,主动把聘期再延三年,只为让果农不再含泪砍树;交通局规划专家走遍50余个县市,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京新高速、布伦口—红其拉甫段相继贯通;法官夫妻把“留疆”作为共同选择,让“案结事了”与“心安即家”同频共振。新征程上,要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中持续开展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学习教育,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大局,让红色血脉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不竭源泉。
3.援疆精神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资源,经济、产业、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就业、智力等多路并进,援疆工作实现从“给资金、建项目”到“育产业、育人才、育市场”的升级。“十四五”以来,80%以上援疆资金投向县及县以下基层民生领域;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实现所有县市全覆盖;产业援疆累计带动就业近百万人次。 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投入体量”,更体现在“响应速度”:疫情防控最紧要时刻,援疆医疗队48小时内完成队伍集结、设备调运、病房改造;乡村振兴一脚踏进关键节点,柔性团队立马把“项目书记”和“组团团长”两颗棋子同时落下,一肩挑责、一绘到底,让蓝图从纸面直抵田间。事实说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越有力,越能把制度优势迅速转化为边疆稳定、民族复兴的铿锵步伐。
4.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弘扬援疆精神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把文化润疆与援疆故事宣讲结合起来,持续开展“万人研学进疆”“非遗互嵌”等活动,升级“石榴籽”教育基金,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帮扶全覆盖,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五个认同”。湖南“毛医生”品牌十年如一日,94岁维吾尔族老奶奶把“毛主席家乡来的医生”当作亲人,正是“认同”最温暖的注脚。
援疆铁军是新时代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锻造新时代援疆铁军,健全人才建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适配机制,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把援疆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建立“援疆实绩档案”,落实轮休、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激励干部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上海推出产业援疆“首席服务官”,福建创设“项目书记”负总责,山西组建“柔性团队”跨层级作战……这些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援疆人”成为“懂政策、懂产业、懂市场”的复合型铁军。
兵地融合是新时代新疆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路径。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健全兵地项目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支持边疆兵团承接更多援疆项目,推广“园区+资源”“技术+市场”合作模式,协同推进城市、团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让“老兵精神”“胡杨精神”与“援疆精神”交汇成维稳戍边的磅礴力量。塔里木大学“科技小院”把实验室建在棉田,石河子国家级高新区“飞地园区”让东部技术直接落地,正是“兵地一盘棋”的生动写照。
真实动人的中国边疆治理实践,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富矿”。讲好中国边疆治理故事,构建多语种、融媒体、国际化传播矩阵,打造可视化、沉浸式、互动化的内容产品,推出《天山南北》《援疆日记》等影视精品,用鲜活事例向世界展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图景,为全球减贫和边疆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从小说《援疆干部》半年发行10万册,到电影开机即登热搜,“援疆IP”已破圈出海,成为解读“中国之治”的鲜活样本。
对口援疆极大改变了天山南北的发展面貌,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雪山之巅,雪莲告诉世界:高处也能生根;大漠深处,胡杨告诉世界:干旱也能繁茂;昆仑脚下,援疆人告诉世界:远离故土也能把“家”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今天,当我们把镜头从个体故事拉向时代长卷,会发现:援疆精神早已不是简单的“支援—受援”逻辑,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一条“东部—西部”双循环的生动赛道,一次“国家—个体”双向奔赴的精神接力。山河作证,岁月为铭。雪莲与胡杨并肩而立,援疆人与新疆人携手同行,共同指向一个更辽阔的未来——在那片16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每个人都成为“忠诚为魂、富民为本、团结为要、实干为先、奉献为荣”的注脚,每个人都拥有“让家乡更美丽,让祖国更强大”的壮阔人生。
美丽新疆,明天会更好;壮阔中国,因你更青春!
(作者:沈建波,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
-
412 厂家供稿
-
319 互联网
-
410 CTI论坛
-
479 互联网
-
408 互联网
-
404 驱动之家
-
467 互联网
-
234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