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译联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立场文件》
FIT Position Paper on Machine Translation in the Age of AI
近期,国际翻译家联盟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立场文件》(以下简称《立场文件》)。作为国际译联自2019年后对机器翻译立场的重要更新,该《立场文件》立足行业实践,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的技术演进、应用边界、角色转型、质量管控与伦理规范等,为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提供规范性指导。该文件由国际译联技术委员会发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译联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华树牵头,联合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芬兰、新西兰、沙特阿拉伯、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10名国际译联专家共同制订。
一、技术革新:实现深度人机协同模式
《立场文件》梳理了机器翻译技术演进脉络,指出当前技术已实现从规则统计向神经网络与Transformer模型的历史性突破。以GPT、BER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依托海量预训练数据显著提升翻译流畅性与准确性;多模态机器翻译整合视觉、音频与文本信息,拓宽跨语言交流场景。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的发展不仅停留在自动化层面,更通过增强型翻译工具提供智能建议与上下文支持,推动行业从“译后编辑”的简单协作,升级为深度“人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
二、边界界定:厘清机器翻译适用场景
《立场文件》清晰划定了机器翻译的适用范围:机器翻译在时间紧迫、格式固定的场景中效率优势显著(如紧急广播字幕制作、多语言客户反馈初筛、标准化库存清单翻译等任务);但在需要术语一致性与文化适配性的精专领域(如医疗文件、法律文本、文学作品等任务),人类译者的专业判断仍是质量保障的核心。例如,患者知情同意书需贴合目标文化背景,法律文书需契合司法先例,文学作品需传递独特风格韵味,这些均依赖人类译者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洞察,机器翻译难以替代。
三、角色转型:重塑以“人为核心”译者价值
《立场文件》提出全新的以“人为核心”(human at the core)理念,强调人类的主导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翻译环节中的一部分(human-in-the-loop)。文件指出,专业译者需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掌握AI工具选择、提示工程等新技能,从“语言转换者”升级为“跨语言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文化敏感性解读、法律准确性把控、创意表达呈现等方面凸显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文件关注译者福祉,指出机器翻译对效率的提升受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在部分场景下,“译后编辑”可能比人工翻译更耗时,行业需平衡效率提升与译者职业体验。
四、质量管控:制定关键质量标准标签
《立场文件》提出“专业验证翻译”(Professionally Verified Translation)与“未验证翻译”(Unverified Translation)两个重要的质量标签。“专业验证翻译”需经合格的专业人员审核,无论是人工直接翻译还是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均需满足准确性与领域适配性要求;“未验证翻译”则涵盖机器原始输出等未经专业审核的内容,需标注风险提示。这一标准为消费者快速判断翻译质量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厘清专业服务与自动化输出的边界,维护专业译者的市场价值,提高行业质量透明性。
五、伦理规范:提高技术伦理规范意识
《立场文件》要求机器翻译训练数据需尊重版权与隐私,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同时减少算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偏见;关注大型深度学习模型的能源消耗问题,指出其训练与运行过程中电力、水资源消耗带来的经济与生态影响,呼吁行业探索低碳化技术路径。
-
420 互联网
-
309 互联网
-
481 互联网
-
296 互联网
-
389 互联网
-
398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