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中国品牌科技突围,数字分身的源头“元分身”受邀良渚科技国潮大会
211 [ 互联网 ]

今年,ChatGPT横空出世,为AI商业化打了一针强心剂。当AI作为先进生产力逐渐渗透到千行百业,在未来它或将成为下一个“水电煤"。聚焦当下,我们已然无法忽略AI即将在消费的千百种业态中释放的产能红利。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下,国潮新时代来临。近日,良渚2023科技国潮产业大会召开。大会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指导,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主办,盛邀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产业服务商等百位嘉宾共创科技国潮。拓元智慧联合创始人、元分身平台总经理黄伟鹏受邀参会,并围绕《AI赋能大消费全产业链,如何降本增效?》主题与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展开圆桌交流,分享数字分身的源头“元分身”在探索AI与消费结合应用的经验和挑战,圆桌论坛由银杏谷资本投资副总裁沈月波主持。

图片1.png

良渚科技国潮大会“消费+AI”论坛

图片2.png

元分身平台总经理黄伟鹏

以下为演讲实录,希望能够给各位带来更多启发与思考。

沈月波:大模型距离大规模商用,还需要突破哪些关卡?

黄伟鹏:因为拓元智慧致力于打造企业级垂直场景AGI应用平台,我们在大模型层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从2017年起就与华为的诺亚方舟实验室一起打造过悟空大模型。最近,我们帮助一些企业落地了垂直化场景大模型。基于这些实践,我认为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四个卡点。

第一,成本。大模型在训练和推理层面的成本都非常高。以ChatGPT为例,一次的训练成本在千万美元级别,每次更新都会强调在降低token的成本。

第二,可控性。在内容生成的可控性和准确性方面,泛娱乐的消费场景中,出现幻觉的情况尚可忍受,但如果没有可控性,就难以在严肃的场景中大规模使用。

第三,产品形态。大模型还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场景还很单一,受限于产品形态,产生的价值相对有限,只能作为生产或消费环节的助手,需要人力进行二次加工。

第四,安全性。如何防止大模型的数据被污染和窃取,对欺诈性内容进行监管,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沈月波:AI技术已经进入新的智能阶段,技术迭代非常不稳定,新技术企业如何度过科技发展的阵痛期?

黄伟鹏:从大学创业到现在,我从事科技领域相关工作已近十年。对于如何度过科技变化的阵痛期,主要有三点感悟。

第一,新技术变成产品的时候,早期的产品往往不够成熟,导致应用的场景也不清晰。对此,可以与接地气的企业进行访谈,与深入一线的客户进行交流,挖掘场景、设计方案、验证产品的可行性,了解客户是否真的愿意用钱来投票。

第二,因为产品不成熟,场景没那么清晰,就很难找到适合客户,也就是天使客户。对此,要挖掘最适合自身企业的客户,通过一定的机制将客户圈入企业的体系,让客户成为早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者,尽早构建牢靠、忠诚的客户池。

第三,因为没有持续的客户,在阵痛期就没有可靠的、可持续的收入。活着很重要,阵痛期的时候,要保持精干的团队形态,不要做太大规模的扩张,避免在获得可持续营收之前遇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而且要广泛地去看市场上发生的事情。

沈月波:AI技术对于消费产业链的赋能,还有哪些空间和趋势?

黄伟鹏:消费领域的客户需求中透露出未来发展的趋势。

· 在创意设计环节,在大模型具备一定的随机性之后,可以提供灵感,也可以应用于新材料组合生产的模拟和预测环节。

· 在生产环节,当前最大的趋势是具身智能,就是机器人。机器人能够大量替代在工厂里干活的人力,并且可以把效率提升到“恐怖”的状态。

· 在消费者末端体验环节,可以通过AR等应用完成试穿和试用。

· 在营销推广环节,商品的营销内容、图片、视频的生成,数字人在直播、短视频传播中的应用也是明显的趋势。还有一个更大的方向是真正的实现个性化推荐。大模型的出现打破了内容生产的局限性。比如,之前投放广告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准备不同的广告内容,如果用AIGC的方式,可以把人群的标签和数据推给大模型,由大模型完成内容的生产、推送和投放,会带来真正的千人千面个性化时代。

· 在服务和售后环节,基于大模型底层的进步,智能体对于情感的理解将会增强。当数字人和机器人具备理解、识别、解读情绪的能力,并且产生共鸣,就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服务。

图片3.png

元分身平台总经理黄伟鹏(左)

银杏谷资本投资副总裁沈月波(右)

沈月波: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的浪潮已经到来,AI代表新技术,消费代表大家日常接触到的所有,AI技术可以把消费产业链全链条再做一遍。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