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104 [ 互联网 ]

吉首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杨帆  瞿建慧 王作剩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两个硕士学位点。学院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落实《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教育政策,积极探索出“厚植家国情怀—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践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了新闻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品德好、能力强、吃得苦、后劲足”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传播主流价值。党委定期组织师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举办党史学习讲座,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党支部和团委还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基层调研中深化国情的认识与对国家的热爱;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榜样力量。注重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积极影响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思政。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鼓励师生立足湘西,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故事,传播“石榴花开校园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中国声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正创新,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守正创新,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学院立足实际,面向时代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创新相结合”“专业与相关学科相交叉”的培养思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全媒体综合素养。优化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核心+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涵盖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新媒体运营、影视制作等基础课程。紧跟媒体发展趋势,增设《数据新闻》《融媒体制作与传播》等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学界与业界沟通,实施“双导师制”。邀请业界媒体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讲授、实习指导、学科发展座谈会等,选拔青年教师参与媒体运营与管理;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育人路径,实行“双学位制”。邀请法学、管理学等学科教师参与专业建设,鼓励学生申请第二学位;强化实践教学,深耕全媒体实践。打造“吉首大学融创中心”,整合校内广播台、报刊、网站、新兴媒体等实践平台,深化校媒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全面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切实增强全媒体实践能力;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活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专业竞赛,通过竞赛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服务社会,践行媒体责任

服务社会,践行媒体责任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学院坚持“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面向定位,始终重视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责任感,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赋能地方,建设湘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师生积极制作科普短视频、撰写新闻报道与培训当地青年进行网络直播带货,为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部分优秀作品被各级媒体采用,并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湘西苗寨、土家族村落,进行“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千村万户大调查”,用影像记录乡村巨变,用论文阐释乡村传播与基层治理,用镜头传播非遗,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相关新闻、短视频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发表、转载。学院还与地方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乡村阅读推广计划”等项目,公益团队通过新闻报道、短视频等方式扩大公益影响力;为了服务社会,建设地方,很多毕业生选择留在湘西乃至更加偏远的地区,为当地发展挥洒青春热血。
   

唯有耕耘,方有收获。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成效凸显:网络与新媒体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科2024年专业排名层次为A。新闻学是湖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是武陵山片区办学历史最久、办学层次最高、办学实力最强的新闻学专业,软科2024年专业排名层次为B。2024年学院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方向唯一全国一级学术团体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团体会员单位。《网络舆情教程》获得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材,并获推国家级规划教材。参与编写的《托起全面小康中国梦:精准扶贫在华夏》(俄文版)入选中宣部对外宣传重点出版物。学院建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成就国际传播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4个省级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等平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近五年最终去向就业率年均90%,考研率年均10%,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庆大学等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项目、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大赛等赛事中,斩获诸多荣誉,并在CSSCI、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非遗文化对外传播项目《“苗”向世界,“画”说中国——携手苗画大师讲好中国故事》被美联社、雅虎新闻、伦敦先驱报、澳大利亚头条、新加坡新闻等200余家海外媒体报道。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以“厚植家国情怀”为使命,以“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道路,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22年立项,项目编号:HNJG-2022-0807;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强化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2023年立项,湖南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23JGYB205的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