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佩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成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成效展开研究,分析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路径,结合不同学科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学生参与度、教学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和优化改进策略,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认同、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对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教学成效
1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的课堂思政或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已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创新模式,旨在实现“以课育人、以学促思”。通过将思政元素自然嵌入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旨在分析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与成效,探讨其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优化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2 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与策略
2.1 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整合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整合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路径。专业课程承载着学科知识,但若能在教学内容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能增强课程的教育功能,还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工程类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案例,在文学课程中结合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教育,都能让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形成互补,提高课程的教育厚度与深度。
2.2 教学方法创新与案例应用
教学方法创新与案例应用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传统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政意识,而通过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和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思政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讨论的具体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例如,通过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企业伦理案例或科技创新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判断与社会责任,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体验。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趣味性,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
2.3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提升是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引导者,因此高校需通过系统培训、教学研讨和跨学科交流,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课程思政理念、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开发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同时,通过校内外研修、教学示范和经验分享,帮助教师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从而保障课程思政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有效推进,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整体提升。
3 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分析
3.1 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课程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理工科课程往往通过结合专业实践、实验项目和科技创新案例,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融入课堂;文科课程则通过历史事件解析、文学作品解读和社会热点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价值判断能力;艺术类课程通过作品创作与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自信与审美价值。在这些探索中,各学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嵌入专业知识体系,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为课程思政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3.2 学生参与度与反馈分析
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教师的设计,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实践表明,采用互动式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的课程,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观点、参与团队协作,并将思政理念与实际问题结合进行思考。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并表示在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提升。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反馈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使其更贴近学生兴趣和专业学习实际。
3.3 教学成效与问题反思
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成效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也有所增强。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和教学方法创新上积累了经验,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借鉴。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思政融入意识不足,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不够自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衡量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不同学科间实践经验共享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设计、加强教师培训,并建立科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以持续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4 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与优化
4.1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成效的科学评价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需要从多维度入手,包括知识掌握、价值观认同、能力提升以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评价手段既可采用传统的考试与作业,也可结合课堂观察、学生问卷、学习档案和项目成果等多元化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同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参与、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4.2 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情况
通过课程思政实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认知层面,学生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情感层面,学生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社会和集体的认同感;在行为层面,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践行所学理念。此外,跨学科课程和实践项目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这些成效表明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4.3 优化策略与持续改进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高校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应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确保思政内容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其次,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再次,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并通过反馈机制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同时,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与经验交流,建立学科间课程思政实践共享平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系统化、长效化和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为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总结: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学科案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在提高学生思想认同、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持续优化机制,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参与度和教学质量。尽管在教师思政融入意识、课程设计深度及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但通过系统培训、跨学科交流和实践经验分享,高校课程思政能够实现长效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青. 文化自信融入民办高校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2025,24(4):68-71,76. DOI:10.3969/j.issn.2095-4530.2025.04.013.
[2]闫五一.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困境和路径[J]. 黑龙江教育,2025(16):11-14.
[3]王婉霞,孙珲,姜元先,等. 面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融入研究[J]. 大学教育,2023(17):87-89. DOI:10.3969/j.issn.2095-3437.2023.17.022.
课题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课题,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课题号:2024ZJGB113
作者简介:王佩 198902女 汉 湖北武汉 助教 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
-
511 互联网
-
395 厂家供稿
-
420 互联网
-
516 厂家供稿
-
290 互联网
-
231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