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枢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仅需要科技与资金的投入,更需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红色金融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独特经济治理智慧,其“人民为本、服务大局、创新求实”的核心基因,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然而,当前对这一文化的挖掘仍停留在历史叙事层面,其在生态治理中的实践转化、价值重估及创新应用亟待突破。如何将红色金融文化的“精神密码”转化为生态保护的“行动密码”,成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将红色金融文化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多维度的价值。在文化传承方面,黄河流域作为红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诸多红色金融机构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例如:陕甘宁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为稳定边区经济、支持抗战发挥了关键作用;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货币,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建设。融入红色金融文化,能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金融革命历史。红色金融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与黄河文化所体现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从生态保护角度看,红色金融文化中的民生关怀与生态保护理念相契合。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金融致力于保障人民生活,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改善民生,让流域内人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福祉。红色金融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也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新方法。通过金融创新,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领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经济发展层面,红色金融文化对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红色金融文化为引领,打造红色金融主题小镇、开发红色金融文化体验游等特色产业,让游客深入感受红色金融历史的同时,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秉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引导银行提供专项信贷,助力黄河流域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工业升级环保技术、生态旅游业完善设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红色金融文化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需要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在教育与宣传方面,应加强红色金融文化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编写专门的红色金融文化教材,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和干部深入了解红色金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红色金融文化的宣传力度,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漫画等,提高红色金融文化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开展红色金融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金融文化节、红色金融遗址参观等,让民众亲身感受红色金融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产业融合与发展方面,充分挖掘黄河流域红色金融文化资源,发展红色金融旅游产业。整合红色金融遗址、革命纪念馆等旅游资源,打造红色金融旅游线路,开发红色金融文化纪念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红色金融文化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以红色金融文化为品牌,提升绿色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绿色产业的升级发展。鼓励绿色产业企业利用红色金融文化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政策支持与保障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资源真正用于生态保护领域。加强政策协同,形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为红色金融文化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红色金融文化的当代激活,既是历史逻辑的必然延续,更是破解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难题的战略选择。从“自力更生”到“双碳目标”,红色金融文化始终为生态保护注入着不竭动力。通过价值重估,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金融文化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实践路径的探索,我们有信心将红色金融文化转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强大动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唯有守护好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基因”,方能绘就“黄河宁、天下平”的盛世图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红色金融文化,守护黄河母亲河,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赵菁华、周子杰)
-
345 互联网
-
337 厂家供稿
-
377 厂家供稿
-
371 互联网
-
315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