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日韩语专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341 [ 互联网 ]

2025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二周年,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山东省特色优势, 结合学校综合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面向东北亚的日韩语专业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日韩语专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重构、协同育人创新”的鲜明特色,培养了大批语言基础扎实、区域认识全面、专业能力突出的新型外语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创独立学院建制 破解交叉人才培养难题

鲁东大学通过独立学院建制实现三大突破。 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外语、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师资,构建“语言+区域+专业”的复合型培养框架,避免人才培养的“学科依附性”弊端。 重构育人生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机制,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高校主导—社会参与—国际协作”的协同育人网络。保障制度创新。配套交叉学科导师制、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等制度,确保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这一改革为本科层次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体制机制范例,彰显了学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

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实现能力专业深度融合

针对传统外语人才培养中“语言技能培养与区域国别知识、专业领域能力培养相对割裂”的现状,学院创新设计“语言筑基—区域赋能—专业强化”三维联动的课程体系。语言筑基模块,在强化听说读写译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增设《高级翻译实务》《跨文化传播》等应用型课程,通过“模拟联合国”“双语新闻采编”等实践项目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区域通识模块,系统开设《东北亚地缘政治》《日韩社会文化》等特色课程,结合“文化沉浸周”“国别研究工作坊”等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对对象国的系统性认知。专业强化模块,对接区域需求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传播策略》等方向课程,通过“校企联合课题研究”和“行业导师工作制”,使学生具备经贸、传播等领域的专业实践能力。该课程体系以“通才筑基、专才定向”为理念,实现了从单一语言训练向“精外语、通区域、强专业”的跨越式转变。

打造“四维协同”育人平台 拓展实践国际视野培养路径

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整合政府、企业、智库、国际资源,构建“校地联动、校企合作、智库转化、国际协同”的四维育人机制。校地联动服务区域,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涉外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学生服务山东自贸区国际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等重大外事活动,强化实践育人。 校企合作对接行业,与地方涉外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开发《跨国经营实务》等实践教学案例包,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智库反哺教学,依托高层次智库平台,将智库研究成果转化为《中日韩经贸合作案例集》等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前沿性。国际协同拓宽视野,与日韩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短期交流、田野考察等项目,使学生具备“对象国本土经历”,深化跨文化理解。通过协同育人平台,学生100%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国际胜任力与区域问题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未来,鲁东大学将继续深化面向东北亚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改革,拓展日韩语专业的内涵建设路径,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质量认证机制,为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通讯员 张德强、林丽、李猛)


Copyright © 2020 科技见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