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文化日进校园:让千年技艺在童真指尖生长
7月19日清晨,平睦河小学的文化长廊被阳光镀上金边。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秭梦为归”支教队带着剪纸、刺绣、扎染、书法、皮影戏等非遗技艺走进校园,用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孩子们在指尖与千年技艺的触碰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这是支教队连续三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副队长赵文浩说:“我们想让非遗从手机里走出来,变成孩子们能摸到、能创造的‘活文化’。”
剪纸生花:剪刀下的奇妙世界
大红宣纸铺开如朝霞,支教队员胡可怡握着剪刀轻轻一转,一只蝴蝶便在指尖“展翅”。“非遗不是老古董,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奇妙智慧。”她边示范边对围坐的孩子们说。二年级王瑞熙捏着红纸剪出歪扭的小鱼,却得意地举过头顶:“这是我家门前的鱼!”当孩子们的作品贴满窗户,阳光穿透红纸,墙上跃动的光影成了最生动的文化启蒙——原来传统技艺能这样亲近。
支教队队员吕游教孩子们剪纸(郑皓翔摄)
刺绣传情:丝线里的温柔密语
“一针一线都藏着心意,就像奶奶给你缝棉袄时的牵挂。”刺绣区里,谭新悦手把手教孩子们穿针,丝线在布上勾勒出太阳花与红心。三年级王子翼把绣好的手帕叠成方块:“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指尖的温度顺着丝线传递,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祖辈相传的生活情感。
支教队队员谭新悦教孩子们刺绣(郑皓翔摄)
扎染焕彩:蓝白间的幸福绽放
“看这块布怎么变身!”程熠琪将白布团成球浸入染料,紫蓝渐变色晕开时,孩子们发出惊呼。支教队长董荪韬蹲下身和孩子们一起系皮筋:“每块扎染都是独一份的,就像每个孩子对文化的理解都不一样。”二年级刘君仪捧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要挂在书包上,告诉同学这是老祖宗的魔法!”素布在染料中蜕变,恰如非遗在年轻心灵里焕发新彩。
支教队队长董荪韬与孩子们一同体验扎染(郑皓翔摄)
童笔生花:墨香里的第一声惊叹
“毛笔不是写字的工具,是和古人对话的话筒。”王欣媛铺开蝴蝶明信片,看着孩子们用毛笔写下“爱”与“家乡”。四年级学生指着自己的“山”字笑:“像不像咱们村后的小山?”墨点沾在脸上,笑容却比阳光灿烂——当汉字从符号变成“会说话的图画”,千年文脉便在笔尖悄悄流淌。
支教队队员许洪畅向孩子们讲解书法技巧(郑皓翔摄)
稚影流光:方寸幕布舞千年故事
“皮影戏里藏着千年的故事呢!”幕布后,非遗传承者操纵牛皮影人演绎“过五关斩六将”,六年级孙雨寒接过皮影道具,让小马“跑”过课桌:“它在跟我说古代的事!”支教队员高佳颖说:“我们准备把这些道具留在学校,让文化体验能一直延续。”方寸幕布间,光影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
支教队队员高佳颖和蒙蒙陪伴孩子们操作皮影(郑皓翔摄)
这场非遗文化日,不仅是一次技艺展示,更是支教队响应“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政策的生动实践。截至今年,团队已培训20余名队员掌握基础非遗技艺,开发8套适合儿童的体验课程。正如队员许洪畅所说:“当孩子说‘我想学剪窗花’时,我们就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阳光掠过孩子们手中的作品,剪纸的灵动、刺绣的温婉、扎染的绚烂、书法的墨香、皮影的光影,正化作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在童真的守护里,非遗永远年轻。
非遗传承人表演皮影戏(郑皓翔摄)
在这里,志愿精神与非遗传承相遇,政策温度与童真活力相融,共同勾勒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图景——它不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青年志愿者走向田野的脚步里,在代代相传的文化自信里。
文字|赵文浩 孟静怡 郑皓翔
图片|郑皓翔
-
106 互联网
-
195 互联网
-
413 厂家供稿
-
444 互联网
-
176 互联网
-
105 互联网
-
316 互联网
-
136 互联网